创造性人格与理想学生

原文: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 Pupil

E. PAUL TORRANCE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往往难以赢得教师或上司的青睐,甚至可能遭到疏远。例如,Getzels 和 Jackson [1]的研究发现,与那些创造力测试成绩突出但智商相对较低的学生相比,教师更偏爱智商高但创造性思维测试成绩较低的学生。我的研究[9]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证实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小学生与教师之间。Jex[4]的报告指出,高中科学教师在独创性测试中的表现与其上级评价呈负相关。更令人深思的是,Taylor[8]的研究表明,那些最富有成效、被认为能提供最可靠信息、并发表最多科学文章的研究人员,恰恰是在人员精简时最容易被主管列入裁员名单的对象。

教师和上级对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不太欣赏,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意识到,教师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总是根据自己的理想来奖励学生。因此,了解教师对理想学生的看法,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对创造性人格特征研究的综述,Henrickson 和我(3)已经探讨了这些发现对课堂纪律的影响。同时,我和同事们也认识到在学校奖励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 20 多项实验,试图找出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7),我们发现如果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不支持创造性,他们就无法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当我们要求教师描述他们奖励创造性思维的事例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数据显示创造性行为往往受到惩罚而非奖励。教师内心价值观的冲突,使他们无法对这种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

一些地区的模式

在探究教师心目中理想学生形象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一份包含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清单。这份清单源自约 50 项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各领域中具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将最初的 84 项特征精简为 62 项,制成一份调查问卷,邀请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估。受访者需要用单勾标示应当鼓励的特征,双勾标示五项最为重要的特征,并划去那些应该抑制或惩戒的特征。我们据此建立了评分系统:双勾得 2 分,单勾得 1 分,划去则扣 1 分。这样,我们就能为每组受访者眼中的每项特征计算出一个理想指数,并据此对这 62 项特征进行排序。

迄今为止,我们已收集了来自美国十个州(包括明尼苏达、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密歇根、加利福尼亚、佐治亚、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内布拉斯加和夏威夷)以及美国以外六个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西萨摩亚、印度和菲律宾)共 650 名教师的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美国境内各地区教师的排序结果高度一致,相关系数高达 0.95 左右。这表明,无论是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佐治亚还是密西西比的教师,他们对理想学生特质的看法基本一致。当然,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引人深思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观念,可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举例来说,美国不同州的教师对理想学生特质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加利福尼亚州的教师比其他任何地区的教师都更重视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多才多艺、勇于冒险、远见卓识以及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品质;相比之下,他们对诚实和做事彻底的重视程度较低。佛罗里达州的教师看重学生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和遵守纪律,而佐治亚州的教师则更强调做事彻底。明尼苏达州的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观点;密西西比州的教师重视学生追求卓越的愿望,威斯康星州的教师则强调勤奋和受欢迎的重要性。内布拉斯加州的教师特别强调记忆力好、具有竞争精神和自信,但不太重视好奇心。密西西比州和佐治亚州的非裔教师比美国其他任何群体的教师都更看重学生服从、有远大目标和愿意接受权威判断的品质;相比其他群体,他们不太重视独立思考和受同龄人喜爱。他们对学生退步的惩罚较少,但对学生提出强烈异议的惩罚较多。当然,我们必须明白,这里并不声称所使用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尽管对理想学生特质的某些看法似乎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适用,但其他一些看法则因文化差异而存在显著不同。例如,在西萨摩亚,良好的记忆力比其他任何文化都更受重视。同样,在美国,体贴他人的品质备受推崇;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勤奋被视为重要特质;在德国,人们看重坚持不懈和远见卓识;而在印度和菲律宾,顺从、礼貌和勤奋则被高度重视。

接下来,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在 650 名美国教师最看重的十个特质上。在适当的地方,我会引入来自家长和其他国家教师的相关调查结果。随后,我们将探讨被认为最不受欢迎的十个特质,以及一些对培养创造性人格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特质。

对服从性的推崇

在美国,教师和家长都将「体谅他人」视为 62 项个人特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这种对体谅他人的高度重视,无疑解释了为什么教师往往不太青睐那些极具创造力的学生。研究表明,高度创造性的人往往在这一特质上显得有所欠缺。尽管他们可能会为了帮助他人、报效祖国或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我,但他们常常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认为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以至于没有时间去表现出我们社会,甚至军事指挥官[2]都极为看重的礼貌和体贴。然而,将这一特质置于价值观的最高位置,可能反映出对他人思想的过度迎合,如果发展到极端,可能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如果这种重视体现的是对每个人独特性的真诚尊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这些发现指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如何帮助那些极具创造力的学生在不牺牲创造力的前提下,变得更容易相处。

其次,在我们调查的美国教师样本中,独立思考能力被视为第二重要的品质。鉴于几乎所有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都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一被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应该有助于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而,真正的创造性成就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独立判断。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必须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并坚持己见,即使面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任何新想法在初期都会让其提出者成为孤立无援的少数派。我们都深知,处于这种境地会让人感到不适。因此,独立判断需要巨大的勇气。

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教师并未高度重视独立判断或勇气这两种品质。在我们掌握数据的七个国家中,美国教师对独立判断的重视程度排名第十九,对勇气的重视程度更是垫底,排在第二十九位。事实上,美国教师更看重学生的礼貌而非勇气。他们认为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服从权威、受同学欢迎、乐于接受他人想法、多才多艺以及愿意接受权威判断,这些品质都比勇气更为重要。这样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培养出易于被洗脑的学生,而非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正如 Maslow[5]所指出的,每一位伟大的创造者都证实了在「孤独的创造时刻,肯定新事物(与旧有观念相悖)」时需要勇气。马斯洛将其描述为「一种大胆行为,独自走在前面,一种反抗,一种挑战。」虽然恐惧可以理解,但若要实现任何创造,就必须克服这种恐惧。

负责任的动力

坚定不移的决心,在美国教师眼中位列第三,无疑是创造性人格的关键特征。有人曾巧妙地形容,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最先妥协但最后放弃的人。尽管我们普遍认同决心是一种「可贵品质」,但当它与我们的意愿相左时,我们往往难以欣赏。因此,这种决心常常使创新者与教师、雇主和其他权威人士产生矛盾。这种特殊的决心正是创造性人格的典型标志。他们通常拒绝接受否定的答复,即使面对挫折也坚持验证自己的想法。也许我们需要教导这些意志坚定的创新者如何在坚持理想的同时,适时做出必要的让步。

同样,创造性个体永远不会满足于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们的思考和工作似乎永无止境。然而,尽管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工作异常勤奋,投入度极高,但在老师眼中可能却是个爱做白日梦、懒惰或反复无常的学生。同事可能将具有创造力的成年人视为懒散的闲人、空想家,或工作狂。许多高度创造性的人表面上似乎不够勤奋,因为他们会花时间静坐思考,看起来并不忙碌。为了充分释放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安静的思考活动,赋予它应有的合法地位。

富有创造力的人常以幽默感著称,但这种幽默感并非总能博得周围人的欢心。相反,它可能为他们赢得「愚蠢」、「疯狂」、「小丑」、「捣蛋鬼」等标签。这种对创造性个体的不当对待经常会引发他们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又会以讽刺、挖苦等尖锐的幽默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情况下,美国的教师应该能够欣赏富有创造力学生的幽默感,并帮助他们保持这种特质,同时避免因过度愚昧或敌意而冒犯他人。许多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需要帮助来减少敌意,同时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独立判断能力和勇气。

美国教师高度重视好奇心这一点令人鼓舞。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我们的研究[6]中,我们已经识别出具有好奇心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对环境中新奇、异常、不协调或神秘的事物做出积极反应,会主动接近、探索或操作这些事物;

  2. 表现出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需求或渴望;

  3. 主动观察周围环境,寻求新的体验;

  4. 持续观察和探索各种刺激,以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当我请教师们根据这些特征评估他们的学生时,我获得了一些有趣的经历。他们告诉我,此前他们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己的学生。当我要求他们在一个班级中提名五个最具好奇心和五个最不具好奇心的学生时,教师们抱怨说他们不得不将一些「最优秀」的学生列入低类别。一位教师说:「我感到很难过,不得不把一些最优秀的学生放在低组。他们在算术和拼写方面是我最出色的学生。但是,他们确实不太好奇。他们从不提问,只学习我告诉他们的内容。」

创造力强的人不仅充满好奇心,还极其真诚。这种真诚品质通常能赢得老师的赞赏。然而,老师们需要谨慎对待,不能只是口头上称赞真诚,而是要在学生表现出真诚时给予真正的尊重。当学生表达的真诚想法与我们正式认可的「纯洁」和「神圣」观念不符时,老师们往往难以克制惩罚的冲动。这正是在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另一个问题源于创造力强的孩子或成人有时可能显得不够礼貌。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或脑中的想法,以至于忽视了礼节。

然而,由于礼貌在我们的社会中备受重视,我们可能需要帮助这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学会更有礼貌的行为方式,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加拿大、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们同样将礼貌视为理想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在我们的社会中,准时同样备受重视,这常常让富有创造力的人陷入困境。创造力要求人们能够让一个想法自然引导到另一个想法,这往往意味着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一些令人兴奋且富有前景的想法中,而不是去赶一些在他们看来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截止日期。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有时候一个人可能会绞尽脑汁,热切地希望能想出新点子,却仍然无功而返。然而,灵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时间的压力是富有想象力思维的最大敌人之一。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摆脱时间的束缚,但我很高兴看到一些教师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这种压力。

尽管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注重时间观念的国家之一,但有趣的是,与教师将按时完成工作排在第九位相比,家长们却将其排在了第十六位。然而,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教师明显不如美国教师那么看重这一特质。

最后,具有创造力的人以自我驱动著称。令人欣慰的是,教师们如此推崇这一特质。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大多数教师对真正的自我驱动者——那些不仅仅按教师的指示学习和行动的人——给予了多少支持。我们大多数人所推崇的自我驱动能力,正是我们所倡导的那种。

只有德国和加拿大的教师以及美国的家长,像美国教师一样高度重视这种自我驱动能力。美国的黑人教师以及萨摩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的教师则将这一特质排在总清单的中间位置。

受惩罚的特质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排名的底部,看看教师最常惩罚或制止的十个特质。

高度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时会表现出退行行为,看似幼稚、天真和爱玩。然而,这种倾向似乎是创造性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可能会让教师感到不适,我们或许需要帮助这些孩子以一种不会令人反感的方式展现这一特质。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创造性儿童的这一特征保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在我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小学教师认为高度创造性的学生比那些智力水平更高但创造力较低的同学更缺乏学习热情和勤奋精神。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这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比高智商同学低了 25.6 分,但他们在标准化成就测试(如盖茨阅读测试和爱荷华基本技能测试)中却取得了与高智商同学相当的成绩。这表明,这些年轻人似乎能够通过成年人眼中的『退行』或『玩耍』活动来有效学习。

另一方面,创造性个体往往以极大的热情生活;他们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某个想法或事业,并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敏锐的感知力。这些特质经常使他们被贴上情绪化或非理性的标签,而这些特征传统上一直被教育所排斥。然而,创造性个体已经学会接纳、珍视并利用他们的非理性思维。事实上,这种非理性恰恰是他们许多伟大成就的基石。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教育释放创造性智慧,就需要调和这种价值观的冲突。

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尽管内心激情澎湃,却常常表现得羞怯腼腆,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其实有其深层原因。世界上一些最具创造力的人虽以害羞著称,但他们的胆怯往往仅限于社交场合;相比之下,在发展、验证和捍卫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却表现得异常大胆。事实上,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率先妥协,但在坚持自己的理念时却往往最后放弃。这种看似矛盾的胆怯,正是创造性人格的典型特征。

尽管性格羞怯,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却往往善于批评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创造力旺盛的人群中,这种批评通常具有相当的建设性。然而,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能需要明确地指导他们如何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与此同时,创造性个体往往表现得较为固执,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保持学生坚持不懈精神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在坚持不懈地追求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时可能给人以负面或对抗的印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与创造力较低的人相比,他们通常更愿意接纳他人的建议。不过,他们确实常常表现出不轻易接受否定答案的特点。这一特征在我对美国喷气式战斗机王牌飞行员的研究中尤为突出,我认为这个群体具有卓越的创造力。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往往将这种行为误解为令人不快且令人烦恼的负面态度。

与此类似,极具创造力的人有时可能给人以傲慢自满的印象,因而招致同事和上级的反感。这是因为他们常常提出与现有观念和做法相悖的新想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接受这一特质的同时,帮助他们以更得体的方式展现自己。另一个相关的困扰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喜欢挑剔,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建设性的目的。事实上,创新型人才必须质疑既有的思维模式,善于发现缺陷、知识盲点和缺失环节。他们几乎总是有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最后,一些有创造力的孩子可能看起来很专横,特别是当他们在创造想法的时候,他们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天赋,无论他们在哪里发现自己,都会扰乱现有的组织。当然,这令教师们感到不安;在迄今为止所研究的几乎所有文化中,这个数字排名最低或仅次于创造力最低的。我相信这是创造性思维者和理想学生的基本和特征,如果我们要释放创造性思维能力来发展,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它,引导它朝着有成效的方向发展,并利用它的价值来激发课堂上的学习和思考。

没有创造力的理想形态?

显然,每位教师都需要深思自己心目中"好学生"这一理想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理想会如何促进或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应当谨记柏拉图的名言:「一个国家推崇什么,就会培养什么。」最近,我向俄亥俄州代顿市的 S. Beaty Tanner 先生分享了一些相关观察,他经过思考后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短文。我们将其命名为《独立宣言的传奇》。我将其作为一个挑战,希望能引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很久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所谓的理想学生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有礼貌、听话、受欢迎,并且乐于接受他人的想法——虽然要独立思考,但不能做出与老师或父母相悖的判断,因为那样可能会使他与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导致他难以适应、缺乏安全感,甚至得不到爱。在那个时代,有一群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接受现今人们认为能造就好学生和好公民的教育理念。

这群「异类」构思并撰写了一份他们称之为《独立宣言》的文件——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创举。你能想象他们接下来的举动吗?他们居然在上面签了名,明知一旦战争失败就会有杀身之祸!他们的士兵不过是些农民、猎人和小镇居民,却狂妄地以为能打败英国国王那些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那些穿着红色制服、严格遵守军规的士兵。如果他们输了,这种可能性很大,许多宣言签署者将会丧命,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也必定会遭到英国国王和民众的憎恨。

好吧,结果打破了所有规则,但他们赢了——经过一场艰难的战斗,而且完全不是以常规方式进行的。

这就是这个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始。当然,从那时起我们已经改进了很多。现在一切都愉快地标准化了。我们有安全保障,可以用小额首付购买一切——除了像我们 1776 年那样的新国家的全心全意的信任、友谊和支持。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参考文献

  1. Getzels, J. W., & Jackson, P. W.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New York: Wiley, 1962.

  2. Halpin, A. W. The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combat performance of airplane commanders. J. abnorm. soc. Psychol., 1954, 49, 19-22.

  3. Henrickson, P. R., & Torrance, E. P. School discipline and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Eastern Art Assn. Res. Bull., 1961, 18, 36-42.

  4. Jex, F. Negative validities for two different ingenuity tests. In Taylor, C. W. (Ed.) The third (1959)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confere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eative scientific talent. Salt Lake City: Univer. Utah Press, 1959.

  5. Maslow, A. H.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1962.

  6. Maw, W. H., & Maw, Ethel W. Establishing criterion groups for evaluating measures of curiosity. J. exp. Educ., 1961, 24, 229-305.

  7. Myers, R. E., & Torrance, E. P. Can teachers encourage creative thinking? Educ. Leadership, 1961, 19, 156-159.

  8. Taylor, C. W. Identifying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In Torrance, E. P. (Ed.) Creativity: Second Minnesota conference on gifted children. Minneapolis: Center for Continuation Study, Univer. Minnesota, 1960. Pp. 3-21.

  9. Torrance, E. P.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进一步阅读

Ausubel, D. P., "Viewpoints: Some Misconceptions Regarding Mental Health Func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2 (1965), pp. 99-105. Considers the most serious misconceptions about mental health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the schools. Takes a hard look at conceptual clichés of modern education.

Beilen, H., "Teachers and Clinicians' 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Problem of Children: A Reappraisal," Child Development, Vol. 30 (1959), pp. 9-25. Reviews studies comparing teachers' and clinicians' (psychiatrists, psychologists, and social workers) rankings of importance of selected behaviors as indications of present and potential maladjustment. Sees teachers now concerned with such things as social-adjustment education in classroom.

Deutsch, M., "Facilitating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 Chil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 10 (1964), pp. 249-263. While this article refers particularly to the culturally disadvantaged child theory, the discussion is important in general.

Dockrell, W. B., "Society, Home and Underachievem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1, No. 2 (April 1964), pp. 173- 178. The author considers absolute standards of achievement and various studies of underachievement. He comments especially on major groups of underachievers and contributory factors involved.

Dudek, S. Z., and E. P. Lester, "The Good Child Façade in Chronic Underachiev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Vol. 38, No. 1 (January 1968), pp. 153- 160. Th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of underachievers is one of a "good child" whose failure to cope with self-assertive, aggressive impulses becomes a pattern of reaction formation, passive aggression, and superficial compliance.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pecial Issu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 38, No. 1 (Winter 1968). Presents articles by 15 outstanding authorities, all committed to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f all children but differing considerably in their views.

Frick, W. B., "School Phobia: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 10 (1964), pp. 361- 373. A concise review providing an excellent overview of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problem.

Gray, S. W., and R. A. Klaus, "An Experimental Preschool Program for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Vol. 36 (December 1965), pp. 887-898. A report after the third year of an intervention project with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ren designed to offset the progressive retardation commonly observed in the schooling of such children.

Jensen, A. R., "Social Class and Ra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Vol. 5, No. 7 (January 1968), pp. 1-42. Reviews research o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and educability. Indicates the lack of definitive answers and the need to come to grips with problems in this area.

Kagan, J., "The Child's Sex-Role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 Objects," Child Development, Vol. 35 (1964), pp. 1051-1056. Through having children designate school objects as masculine or feminine, it was concluded that girls view school as congruent with their sex role, while boys are more ambivalent.

Schmuck, R. A., M. B. Luszki, and D. C. Eppers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Classroom," Mental Hygiene, Vol. 47 (1963), pp. 289-299. Clarifies 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n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learning.

Sechrest, L., "Studies of Classroom Atmospher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1, No. 2 (April 1964), pp. 103-118. Reviews the major research concerning classroom atmospheres and considers the most serious deficiencies involved. Concludes that generalizations from research are unjustifiable beyond the experimental situation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observed.

Silberman, C. E., "Give Slum Children a Chance," Harper's Magazine, Vol. 228, No. 1368 (1964), pp. 37-44. The author,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Editors of Fortune and a lecturer in econom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iscusses the need to upgrade the early education of the lower classes, both black and white.

Taba, H., "Cultural Deprivation as a Factor in School Learn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 10, No. 1 (January 1964), pp. 147-15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a problem of great concern in American education.


From E. Paul Torrance,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 Pupil,"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65, No. 3 (December 1963), pp. 220-226.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and publisher.